| | |
|
05/22■制度建构与历史重构——评《中国当代美术制度研究》
|
|
|
李朝霞 《中国当代美术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
长期以来,对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往往聚焦于艺术本体、风格流变或批评理论等内容,对于“制度”这一隐性的结构性力量却鲜少被系统探讨。事实上,美术制度与中国社会制度转型密切相关。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术制度呈现出高度的政治化特征,当然,这也并非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般,两者并不存在“完全的一体化”,而是在体...
详细>>
|
|
|
|
|
|
05/22■以经典作品勾勒河南美术图景
|
|
|
周中孚 《黄河水文站》 中国画 36.5cm×67cm 1977年
绘山河之貌 展时代新颜
展览第一单元展出了谢瑞阶、周中孚、李剑晨、刘铁华、沙清泉、王威等艺术家的作品。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然意义上的“山河”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黄河在这里流经千年,太行山、嵩山、伏牛山、大别山在这里巍峨矗立,自然...
详细>>
|
|
|
|
|
|
05/22■一场关于山河、土地、人的艺术对话
|
|
|
曹新林 《说唱嵩岳》 油画 130cm×97cm 2011年
想象一个画面:近景处,一位农人静立田埂,目光越过脚下那片浸透汗水的土地,望向远方的山河;中景处,黄河蜿蜒如带,不急不缓地流淌,像一位母亲轻轻抚过平原的每一道褶皱,滋养着两岸的生灵;远景处,拔地而起的群山,仿佛诉说着连绵不绝的历史……
5月1日至5月31日,河南省美术馆推出展览“山河·土地·人——新中国成立以来...
详细>>
|
|
|
|
|
|
05/22■碑学影响下的民国女性书法研究——以吕碧城为例
|
|
|
“民国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阶段,尤其是碑学的兴起为书法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吕碧城为例,探讨碑学思潮对民国女性书法的影响。吕碧城作为“民国时期”集诗词、教育、书法于一身的代表性女性,其书法作品既融汇了碑学的雄浑古朴,又保留了女性特有的柔美与灵性,展现了碑学与女性书风的独特交融。通过分析其书法风格、创作理念及时代背景,本文试图揭示碑学如何塑造了民国女性书法的审美范式与文化价值。 &n...
详细>>
|
|
|
|
|
|
05/22■浅析邓石如《六朝镜铭》艺术风格
|
|
|
篆书作为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更迭而演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标准化政策,统一了度量衡,规范了文字和车轨宽度,为篆书发展打下基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确立小篆为官方用字,促使篆书从大篆演进为小篆。
...
详细>>
|
|
|
|
|
|
05/22■红色记忆的视觉重构:高中美术教材中油画作品的革命叙事与教学实践研究
|
|
|
【摘 要】本文以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的革命题材油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像学分析与教学实践案例,探讨艺术作品如何通过红色记忆的视觉符号构建革命叙事,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实现革命文化传承与审美素养提升的双重教育价值。
【关键词】红色记忆;高中美术;油画作品;革命叙事;教学实践
高中美术教育体系中,油画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的范例,更是承载红...
详细>>
|
|
|
|
|
|
05/22■山水图卷中的图像叙事研究——以明代萧云从《南岳七十二峰图》为例
|
|
|
【摘 要】 明代姑孰画派创始人萧云从创作的《南岳七十二峰图》是目前存世较古老且较为完整地记录南岳七十二峰的图像文献之一。本文以图像叙事学的视角,从构图布局、主题内容等维度深入分析该图卷的艺术特征,进而探讨其在潇湘地域文化传播与山水画创作中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南岳七十二峰图》;图像叙事;空间重构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画艺术领域中,...
详细>>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