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07/06■赏看古画里的《荷花鸳鸯图》
|
|
|
荷塘鸳鸯图(国画) 187×105.2厘米 清 沈铨 安徽博物院藏
夏日荷塘,碧波荡漾间荷花宛如仙子临水而立,绽放出淡雅而清新的芬芳。荷塘深处,鸳鸯悠然游弋,与荷花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一幅浪漫的夏日图景。古代画家似乎也很钟情于这种意境,绘出了许多以荷花与鸳鸯为题材的经典画作——《荷花鸳鸯图》。画家们以细腻的笔法和精妙的构图,将夏日的生机与浪漫淋漓尽致地挥洒于画布之上。
...
详细>>
|
|
|
|
|
|
07/06■为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树碑立传
|
|
|
抗日游击战(汉白玉浮雕1/4石膏复制品) 50厘米×123厘米×8.5厘米 张松鹤(主创) 中国美术馆藏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于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落成于1958年5月1日,默默守护着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的英魂。
...
详细>>
|
|
|
|
|
|
07/06■墨香润银龄
|
|
|
书法大赛进社区 主办方供图
在社区文化中心,银发老人挥毫的身影与宣纸沙沙声织就生活诗行;在老年大学书法课堂上,智能设备辅助教学的光影与墨香勾勒岁月静好……随着“文化养老”理念深入,书法等传统艺术正悄然成为无数长者的精神寄托,而让艺术滋养晚年,需凝聚社会合力,协同做好艺术教育建设。
如今,从社区书法角到全国赛事,从线下笔会到线上平台,多元形态的书法活动正融...
详细>>
|
|
|
|
|
|
07/06■一次对历史现场的回访——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
|
|
|
春满侨乡(国画) 94×110厘米 1962年 缪爱莉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余年是中国画现代转型的重要转折期,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变革思潮的重要实践期,中国画的变革从少数画家群体的提倡、实验,进入了实质性的改变。关于中国画如何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表现现实生活、服务人民,同时又兼顾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等一系列由观念到实践的讨论,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画家群体共同关...
详细>>
|
|
|
|
|
|
07/06■虚实融合 共生发展 美术馆数字化发展新图景
|
|
|
在当今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艺术领域也不例外。作为现代生活中公共艺术平台的美术馆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实体与虚拟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对于艺术发展和大众美育、公共艺术体验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将是美术馆工作者所要面对的课题。
科技赋能传统经典艺术
传统的美术馆作为艺术品的收藏与展示空间,为公众提供了接受艺术熏陶、欣赏了解...
详细>>
|
|
|
|
|
|
07/06■沉下心,触摸生活的肌理——写生热潮背后的艺术担当
|
|
|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践行党的文艺方针、践行文艺创作宗旨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文艺创作捕捉时代精神、塑造人民形象、创作精品力作的必然要求。日前,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术里的新时代——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采风活动”在京启动。与此同时,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中流砥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采风活动也相继开启。如何让采风写生活动落到实...
详细>>
|
|
|
|
|
|
07/06■写生是一种真诚的对话
|
|
|
中国画倡导“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于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中国绘画史早有阐述,宋代范宽主张“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清代石涛强调“搜尽奇峰打草稿”。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遍游海内,写生以万计;刘海粟十上黄山,七十载艺术求索终在泼墨云海中觅得真章;李可染更是身体力行,倡导写生应把西法光影效果融入中国画之中,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这些对物象观察与艺术表达之间关系的论述,以及行走的笔触告诉我们,写生之于中国美术的发展具有独特意...
详细>>
|
|
|
|
|
| | |